研究报告

  • 德昌杉木人工林生长性状与土壤因子相关性研究

    赖世会;贾晨;能州;罗建勋;严贤春;方颖;

    为了探索德昌杉木人工林生长性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以德昌杉木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差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分别对不同地区同一林龄、同一地区不同林龄的德昌杉木生长性状与土壤化学性质进行差异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同一林龄的德昌杉木生长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且生长性状与土壤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同一地区不同林龄的德昌杉木生长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胸径年生长量与土壤全钾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树高年生长量与全钾存在显著正相关。

    2021年03期 v.42;No.20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油麦吊云杉木材解剖性质与材性分析

    彭建;杨岚;李艳梅;莫劲雁;程一伦;辜云杰;李晓清;

    以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 (Franch.) Pritz. var. complanata (Mast.) Cheng ex Rehd.)解析木圆盘为研究对象,通过木材解剖测定其年轮宽度、管胞长度与宽度、管胞腔径/双壁厚度形态特征和木材含水率、干缩性质与密度等材性性状的径向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油麦吊云杉为较速生树种,平均年轮宽度为5.17 mm,在1~17年间均保持较为旺盛的次生生长。管胞长度、宽度、双壁厚和腔径从髓心向外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别为1 363.98~3 498.38 mm、28.41~43.50 mm、4.22~6.55μm和13.74~37.20μm。木材气干含水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生材含水率先缓慢增加,后下降趋于平缓。木材干缩率和密度没有明显的变异规律,整体上趋于稳定状态。综合分析,油麦吊云杉较速生,培育人工林可在17~20年间进行采伐,可获得相对较高的木材收益。

    2021年03期 v.42;No.200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 ]
  • 汇流阈值拟合分段及沟谷级别对黄土典型小流域盒维数的影响

    甘露;晏自红;刘晋红;罗明良;

    采用分维方法刻画沟谷形态特征是定量沟谷差异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流域上中下游形态存在差异,沟谷等级如何影响沟谷盒维数仍有待探讨。基于1∶1万DEM数据源,对陕北黄土高原绥德典型小流域沟谷的全局和分段盒维数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一级支流的全局和分段盒维数。结果表明:小流域范围内,不同汇流阈值对应的沟谷盒维数随阈值的不同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阈值为200和1 800的沟谷盒维数分别为1.48和1.23;小流域上游盒维数分别为1.07和1.02,对应沟谷发育初期;中下游盒维数增大,均为1.66,对应沟谷壮年期。一级支流全局盒维数低于全流域盒维数,分别为1.29和1.08,位于流域上游的一级支流盒维数最小,分别为0.87和0.94。研究表明,盒维数法能一定程度上揭示沟谷形态差异。

    2021年03期 v.42;No.200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生态建设

  •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大相岭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的初步研究

    李平;张泽钧;杨洪;韦伟;周宏;洪明生;付明霞;宋心强;余吉;

    近年来,红外相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以及活动节律和行为特征的研究中。本文以大相岭保护区2019年149台红外相机21 238个相机工作日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为基础,主要拍摄到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四川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ibeten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野猪(Sus scrofa)5种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通过相对丰富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分析该5种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季节性差异表明:(1)5种有蹄类动物在研究区域总丰富度达到了53.59%,其中毛冠鹿的丰富度最高为29.54%,其次依次为中华鬣羚(12.63%)、四川羚牛(4.09%)、野猪(3.97%)和林麝(3.37%)。(2)林麝、中华鬣羚、野猪在季节性节律方面表现出一致性,即秋冬季节活动最为频繁,春季逐渐下降,夏季达到活动低谷;而毛冠鹿和四川羚牛则刚好相反,在夏季活动最为频繁,从秋季开始逐渐下降,冬季跌到低谷,春季5月份开始回升。(3)林麝、毛冠鹿的日活动规律相似,清晨的活动高峰不明显,而18:00—20:00的活动强度极高;四川羚牛和野猪都主要集中在白昼活动。(4)林麝在春季出现一定的活动强度差异性,黄昏时期活动强度极大,中华鬣羚冬季夜间活动最为明显,毛冠鹿和野猪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5)中华鬣羚具有明显的夜行性行为。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监测有蹄类动物种群的变化,为保护区有效保护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为大熊猫与伴生有蹄动物之间生态位分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大熊猫的野外放归提供科学依据。

    2021年03期 v.42;No.200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下载次数: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6 ]
  • 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兽类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罗华林;郑天才;尼玛降措;杨旭;杨彪;李生强;

    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兽类开展监测研究。研究期间共计88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共计6 031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野生兽类照片8 708张,视频423段,能够准确识别到具体物种的照片8 508张,视频403段,独立有效记录1 237次,共准确识别出野生兽类5目11科23种。其中,食肉目最多,有10种;其次是偶蹄目,有9种;而啮齿目、灵长目和兔形目均较少,仅分别有2种、1种和1种。被列为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1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等级的有2种,"近危(NT)"等级的有3种,"易危(VU)"等级的有5种。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RAI=11.95;SO=75.00%)、白唇鹿(Przewalskium albirostris, RAI=3.93; SO=37.50%)、岩羊(Pseudois nayaur, RAI=1.04; SO=21.59%)、野猪(Sus scrofa, RAI=0.96; SO=26.14%)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 RAI=0.71; SO=23.86%)的相对多度指数和位点占有率均居于兽类物种的前5位。本次调查获得了该保护区内珍贵的野生动物红外影像资料,初步了解了该保护区野生兽类的种类、相对多度、分布以及干扰因子等情况。本研究为保护区1991年成立以来首次利用红外相机开展监测研究,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掌握保护区野生兽类多样性及分布现状等本底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保护区后续的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积累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2021年03期 v.42;No.200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 ]
  •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先蒿属植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

    林红强;王茂麟;马联平;刘桂英;叶平;程跃红;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等方法,对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先蒿属植物种类、分布、现状及保护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辖区共有42种马先蒿属植物(含变种及亚种),分属10群27系,其中30种为中国特有,特有性高达71.43%;马先蒿属植物在辖区主要分布在海拔2 500 m以上区域(39种、92.86%),其中海拔3 500 m以上的高山灌丛及草甸区域尤为集中(27种、64.29%);邓氏马先蒿(Pedicularis dunniana)、台氏管花马先蒿(P. siphonantha var. delavayi)、甘肃马先蒿(P.kansuensis)、康定马先蒿(P.kangtingensis)、法氏马先蒿(P.fargesii)、红毛马先蒿(P.rhodotricha)、欧氏马先蒿(P.oederi)、扭旋马先蒿(P.torta)、伯氏马先蒿(P.petitmenginii)、粗野马先蒿(P.rudis)、迈氏马先蒿(P.merrilliana)等11种(含变种)为保护区新记录种;辖区马先蒿属植物多呈集中连片分布,但也有少数种类呈狭域分布;调查中还发现2种疑似新种马先蒿属植物,已采集标本和分子材料,便于后续深入研究;同时对保护区马先蒿属植物的保护、利用提出了建议。

    2021年03期 v.42;No.200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基于NAM的湿地公园水环境保护行为实证研究

    陈黄礼;

    湿地公园水环境的保护与湿地公园高质量的发展息息相关。基于集体理性利他主义视角,将人际信任纳入规范激活理论构建了旅游者水环境保护行为概念模型,以珠海淇澳红树林湿地公园315位旅游者为样本,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概念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结果意识与责任归属通过道德义务间接驱动水环境保护行为;(2)人际信任通过水环境保护态度间接驱动水环境保护行为。因此,研究结论有利于补充水环境保护行为的理论成果,为引导湿地公园旅游者实施水环境保护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03期 v.42;No.200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南充市林业有害生物主要种类与分布特点

    黄绍虎;王晓虹;冯涌;张丽;赵静;

    通过2014—2017年对南充市进行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总面积8.914万hm~2,虫害发生面积6.532万hm~2,病害发生面积2.056万hm~2,有害植物发生面积0.326万hm~2。本次普查详细调查了南充市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寄主植物、发生面积和具体分布情况,发现主要林业有害生物33种,其中虫害19种,病害12种,有害植物2种,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和防治提供了重要指导意义。

    2021年03期 v.42;No.200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 ]
  • 盐边县木本植物资源组成分析

    叶光志;左建梅;郭泽娟;陈小红;

    雅砻江流域下游山高谷深,地势崎岖,气候复杂多样,物种丰富,以盐边县为例进行全面调查,该区域共有木本植物99科338属881种及以下分类单位,其中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6种,常绿阔叶树种为485种,占总种数的55.05%;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科属组成复杂,泛热带分布49科69属,占总科数的49.50%和总属数的20.41%,其次为北温带分布18科47属,占总科数的18.18%和总属数的13.91%;植被呈稀树灌丛—常绿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的垂直分布特征。

    2021年03期 v.42;No.200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林业产业

  • 不同保氮剂对空心莲子草堆肥的影响

    贺丽;陈英;邓东周;黄琴;刘成;陈德朝;吴世磊;李红霖;

    保氮剂是一种可以控提升堆肥质量的天然固定剂,以切碎的空心莲子草为原料,以硫酸亚铁、腐殖酸、过磷酸钙制成保氮剂,进行35 d的好氧堆肥试验对堆肥过程中堆体理化性质、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堆肥高温期,保氮剂处理的堆温明显高于CK,其中以添加硫酸亚铁处理效果最明显,添加硫酸亚铁更有利于高温期的持续。堆体pH在堆肥初期添加保氮剂组下降幅度较大,随后添加保氮剂处理的pH均显著高于对照。堆肥完成后,各试验组的有机碳、全氮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各组试验有机碳含量与原始物料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62.76%、56.66%、47.37%、44.45%、54.87%,添加保氮剂中以添加腐殖酸处理组有机碳含量下降幅度最大,反应速度最快。各组全氮含量分别降低了36.65%、27.16%、17.36%、17.55%、12.63%,添加保氮剂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只添加好氧菌和对照组,其中添加腐殖酸组总氮含量最高,各组全磷含量分别上升了58.45%、52.91%、38.40%、32.95%、34.86%,全钾含量分别是原始物料的2.00倍、1.88倍、1.29倍、1.26倍、1.15倍。表明空心莲子草堆肥过程中添加过磷酸钙、硫酸亚铁、腐殖酸可加快启动速度、缩短堆肥时间,并能减少氨挥发。综合各个指标,三种保氮剂中总体上以腐殖酸处理效果最佳。

    2021年03期 v.42;No.200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金沙江干热河谷乡土树种滇榄仁(Terminalia franchetii)人工繁育研究

    雷彻虹;余志祥;梁丽;余彦林;杨永琼;向睿;李学梅;杨意斌;李贵能;

    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滇榄仁花生物生态学特性观察、种子性状检测和不同季节播种育苗试验及容器苗培育结果表明,滇榄仁在干热河谷的"集中开花模式",是其适应干热河谷环境,达到生殖成功的需要,但也是导致其种子饱满度低、败育率高的重要原因。滇榄仁种子春播和秋播育苗的成苗率分别为11.2%和10.9%,已基本能够满足现有条件下生产性育苗的需要;春播种子苗木4月苗龄苗高可达到秋播种子苗木9月苗龄苗高的81.6%,春播更适合滇榄仁苗木的生产性培育。

    2021年03期 v.42;No.200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桤木种源家系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及选择

    卢军;程一伦;陈炙;黄振;李佳蔓;杨汉波;

    对桤木中龄林阶段生长表现进行研究,为筛选生长性状优良的桤木种源/家系,以及桤木遗传改良提供参考。对7年生的桤木18个种源98个家系的生长性状进行调查,在分析生长性状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行优良种源和家系的选择。结果显示,除胸径外,桤木生长性状在种源、家系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0.175~0.303和0.033~0.369。各性状的种源重复力、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775~0.836和0.828~0.867。运用综合指数选择,综合树高、胸径、冠幅和枝下高性状选出优良种源2个,优良家系8个。优良种源的树高、胸径、冠幅和枝下高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4.60%、7.23%、5.28%和14.87%,优良家系的树高、胸径、冠幅和枝下高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9.31%、13.73%、18.24%和28.75%。桤木中龄林在种源/家系间选择潜力较大,选择增益较大,筛选出的优良的种源或家系为培育桤木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遗传改良及后续研究工作提供极佳的繁殖材料。

    2021年03期 v.42;No.200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香椿优树半同胞家系在秦巴山区生长变异与早期选择

    代锐;焦怀明;何志翔;杨勇智;郑海宏;彭建;肖兴翠;

    为了选育出适宜秦巴山区的香椿优良家系,为秦巴山区速生珍贵用材树种造林提供良种。对来自4个省10个地区的香椿优树半同胞家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秦巴山区的旺苍县进行了造林对比。通过对不同家系3年生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进行分析比较,开展了优良家系早期选择。造林3年的结果表明,34个香椿半同胞家系3年生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为4.81 cm、4.30 m和0.0050 m~3,变异系数分别为22.43%、21.36%和55.78%,不同家系间均有极显著差异。初步选择出蓬溪22号、蓬溪25号和洪雅9号3个早期优良家系,入选率8.82%,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为6.10 cm、5.23 m和0.0087 m~3,选择差分别为1.29 cm、0.93 m和0.0037 m~3,遗传增益分别为22.19%、18.30%、58.28%。选择出的3个优良家系,年均胸径生长量2.03 cm,年均树高生长量1.74 m,入选率低,选择差大,生长优势显著,遗传增益大,经过进一步的观测,极有可能成为秦巴山区的良种。

    2021年03期 v.42;No.200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桢楠林下改土与遮阴对白及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陈炙;杨勇智;李佳蔓;何家秀;段秋宇;黄振;

    为探索适宜于白及组培苗在川中丘陵区桢楠林下的生长模式,分别以松针土和遮阴方式为因素,研究白及组培苗在林下的存活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采用松针土改土半年后,能显著提高白及组培苗成活率,改土1年后,白及主要生长性状均超过原土,其中以添加60 kg·m~(–2)的松针土量效果最佳。(2)6月底至10月初,采用遮阴处理,有利于林窗部位白及的正常生长,其中以林下水平悬挂高度为1.5 m、遮阳率60%的遮阳网效果最佳,平均苗高、平均叶数、平均假鳞茎直径等性状均显著高于拱棚式样遮阴和对照。

    2021年03期 v.42;No.200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 ]
  • 花椒园不同控草方式的比较

    陈政;龚霞;李佩洪;吴银明;温铿;曾攀;唐伟;

    为探索花椒园生态健康的控草方式,设计除草布覆盖、机械除草2种处理方式,以人工除草为对照,分析其在抑草效果、土壤养分、土壤水分等方面的差异及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控草方式对主要杂草防效有差异性,其中,除草布覆盖的防治效果最好;除草布覆盖对土壤养分影响较显著;从成本投入和产出效益分析,除草布覆盖的投入最低、产出效益最高。结论:从绿色、安全和经济分析,除草布覆盖是花椒园最适应的控草方式。

    2021年03期 v.42;No.200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综述与专论

  • 火干扰下的森林土壤微生物研究现状分析

    佘容;杨晓燕;肖文;

    火后生态恢复是21世纪恢复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土壤微生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开展火干扰下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文献对火后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火强度和维持时间下土壤微生物活性、群落组成变化及影响火干扰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火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恢复时间、多样性变化、演替规律等问题上尚存在争论,对火干扰下的土壤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也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未来研究应在综合应用现有微生物研究技术并继续改进创新的基础上,采用野外调查和田间模拟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分别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上开展火干扰下的森林土壤微生物研究,解析地下与地上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探究土壤微生物在火干扰下的变化规律和演替机制,丰富火生态学理论;确定火后土壤微生物恢复中的功能类群,分析功能类群在火后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比较分析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规律,以指导火后生态系统的恢复实践。

    2021年03期 v.42;No.200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木材脱脂研究现状分析

    赵犀羽;唐麒;张雪仑;张优;邱翀鹏;齐锦秋;黄兴彦;

    有脂木材未进行脱脂处理会造成树脂渗出,从而影响木制品的油漆性能,因此木材脱脂技术在木材工业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有脂材的脱脂方法得知:1)目前研究最多的脱脂方法是高温汽蒸法与碱液法,前者应用较成熟,后者脱脂率较高;2)脱脂研究最多的树种是松科的马尾松与兴安落叶松,而柏木脱脂研究稀少。根据现有的脱脂工艺研究基础与柏木结构特征,本文提出了柏木脱脂研究的若干建议,以期为其提供参考。

    2021年03期 v.42;No.200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一种罕见的泥蜂筑巢行为

    周宇爝;张慧;王敏;周祖基;龙晓英;

    在泸州市龙马潭区发现了一种罕见的泥蜂(末微蜾蠃)筑巢行为,颠覆了以往对于泥蜂科昆虫筑巢行为的记录和认知。该蜾蠃筑巢所用的材料不是常见的泥土,而是松树分泌出的松脂。单个松脂巢穴外形呈圆筒形,内径10 mm,外径16 mm,长度约15 mm,由经泥蜂加工过的小松脂球垒积而成,松脂球直径0.5—1 mm。蜂巢外观精致,结构巧妙,整体呈乳白色,呈半透明状,并且松脂蜂巢中还有一只即将发育成熟的泥蜂,这说明松脂蜂巢的功能和常见的泥质蜂巢完全一致。此次发现,充分体现了蜾蠃的生存智慧以及对环境资源的巧妙利用,大大丰富了对该类型昆虫生活习性的认知。

    2021年03期 v.42;No.200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CiteSpace的凋落物水土保持效应研究现状及趋势

    肖庆辉;覃发超;胡进耀;黄怡;

    面对当前全球性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其中凋落物的水土保持效应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全集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运用数据可视化应用软件CiteSpace对国际国内有关凋落物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旨在理清研究概况,分析学科与知识结构,探索研究热点前沿和趋势。研究发现:(1)2000—2020年,关于凋落物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近十年发文量达1 546篇,占总发文量的66.7%,美国在凋落物水土保持效应研究领域引领世界,发文量和国际合作的中介中心性均最高,中国发文量排名第二,但国际合作和影响力偏弱。(2)凋落物水土保持效应研究在发展初期的知识基础主要以涉及"碳13核磁共振""典范对应分析""微视角""生物多样性""地中海森林"等聚类,在"酸碱度"聚类形成了有影响力的成果,在发展第二阶段主要集中于"生态化学计量"聚类,形成Cornwell关于凋落物在世界范围内分解速率的决定因素的论文成为领域内里程碑式研究成果。(3)凋落物水土保持效应研究历程大致分为"起步、发展、全面提升"三个阶段,从2017年起,由土地利用和植被退化引起的全球性气候问题成为最新的研究前沿,且强突现效应仍在持续,应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研究趋势和方向。(4)国内关于凋落物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没有形成较为突出的重点研究热点和明显的发展趋势,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持水量""林冠截留""人工林"等相对基础的研究层面。

    2021年03期 v.42;No.200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森林康养旅游者的认知与需求分析

    黄妹;李昌玉;陶婷;符英凡;卢昌泰;闻秋;罗茂;覃署城;

    森林康养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其发展受大众认知、经营者市场定位和产品供给等因素共同制约。选取四川省内典型森林康养基地,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旅游者森林康养需求和主观态度,探索经营者市场定位及产品开发方式,为推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游客普遍关心自身身体健康状况,注重生活品质;超过半数的人对森林康养旅游认知模糊,但出游意愿较强,且动机需求多样,比较看重目的地的基础设施设备和交通便捷程度。

    2021年03期 v.42;No.200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10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1H-NMR代谢组学的不同产地手参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彭克忠;喻洪;夏苗;刘韩;兰常军;吴富雨;伍杰;

    本研究共收集了16批手参药材样本,采用氢核磁共振(~1H-NMR)代谢组学技术,建立手参药材的整体~1H-NMR指纹图谱,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从代谢物组水平上系统分析了不同产地手参药材的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差异,从而对不同产地手参药材的质量进行了整体评价。通过比较发现,GC-1、GC-2、GC-3、GC-4、GC-5、GC-6、GC-7、GC-8、GC-9、GC-10产地的手参药材有更好的质量,研究建立的~1H-NMR图谱为手参药材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研究结果为手参药材的人工种植、品种选育、质量控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2021年03期 v.42;No.200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 ]
  • 中国锯锹属一新记录种

    朱创;詹志鸿;王成斌;

    本文记述了锹甲科Lucanidae锯锹属Prosopocoilus中国一新纪录种:四斑锯锹P. suprebus Bomans,1971。文中介绍了该种的主要鉴别特征,详细比较了其与近缘种红背锯锹P. spineus Didier, 1927和吴氏锯锹P.wuchaoi Huang&Chen, 2017之外部形态差异,并提供了这三个种的彩色图版。

    2021年03期 v.42;No.200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